探访戒毒背后的故事:教育感化铺就希望之路

2018年06月14日 08:54:16 来源: 法制日报——法制网

    未成年人讲述毒之殇

    十几岁的小新本应该过着父母疼爱、衣食无忧的生活,在美丽的校园快乐学习,和同学们奔跑在足球场上。然而,此刻他因为吸毒成瘾被强制隔离戒毒。面对失去自由的日子,小新眼中饱含悔恨的泪水。

    在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小新向《法制日报》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小新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对他疼爱有加,甚至是言听计从。曾经的他过着少爷般的生活。

    “我把父母的疼爱当作放纵的资本,学会了抽烟、打架,和社会上闲散人员纠结在一起,不顾父母的反对、老师的劝导,非要辍学。”小新说,就这样,他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接触什么样的圈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小新时常出入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很少回家,父母连他的影子都见不着。

    “毒品原本很陌生,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走上吸毒这条不归路,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第一次吸毒时的场景小新历历在目。

    “那天,一个朋友过生日,大家都喝得醉醺醺,吃完饭又去KTV继续喝酒、唱歌。我看到他们手握吸管吞云吐雾,一副享受的样子,他们招呼我一起玩,在无知和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尝试了第一口毒品。”说到这时,小新不由得眼圈泛红。

    一朝吸毒,心瘾难除。首次吸毒后,便不自觉地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随着吸毒时间越来越长,小新的开销也越来越大,自己挣的那点小钱根本不够用,他开始向父母要钱。“一开始父母没有拒绝,认为我朋友多花销大,可随着我身体逐渐消瘦、性格善变,父母感觉到不正常,多次带我到医院检查,还给我买了很多营养品。我有意敷衍、糊弄、欺骗他们,偷偷把补品扔了。”小新说。

    因为吸毒,小新习惯了欺骗,经常和父母吵架,惹他们生气。面对儿子三番五次地开口要钱,父母无奈、沮丧、心力交瘁。后来,小新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查获。

    刚来到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小新感觉像做梦一样,完全接受不了。一墙之隔,简直天差地别。面对着铁栏门、防护窗,看到衣着整齐的戒毒人员,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情绪也不稳定。在民警的教育下,在戒毒人员的帮助下,小新逐渐摒弃原先的消极颓废,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戒治。

    “虽然我吸毒,但父母从没有抛弃我。入所以后,他们每个月都来所探访,关心我的生活,给我讲外面世界的变化,勉励我积极戒毒,早日戒除毒瘾、改掉恶习,回到他们身边。是他们给了我改变的信心和勇气。”小新说,如今他的戒期已过了大半。

    小新时常想自己出去后应该怎样生活,也为自己制定了一些计划。“出所后,我会认真生活,找一份普通工作,收入可以不高,脏点累点也没关系,但是要能照顾到父母,要抽出时间多陪伴他们。我要与以前那些‘毒友’、社会上那些游手好闲的朋友断绝联系,坚定戒毒信心,换个陌生环境去生活,结交一些正常的朋友,踏踏实实地努力奋斗。”小新说。

    构筑稳定的亲情支持系统

    □民警视角

    “小新的个案在青少年吸毒中具有一定典型性。父母的溺爱导致他性格自私、我行我素。上学期间沾染恶习,频繁出入娱乐场所,逐渐厌学、辍学。‘好奇害死猫’,最终因损友诱惑,以身试毒。小新的悲剧源自于父母管教不严、学校监督不力、结交朋友不慎、辨别是非不清,可谓教训深刻”。安徽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高俊说。

    高俊告诉记者,小新入所后,表现得极不适应,思想消沉,情绪低落,摆出破罐子破摔的架势。民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耐心与他谈心、交心,鼓励他参加所里的“艺术矫治特色坊”之沙盘体验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逐步融入戒治生活。

    “小新的父母每个月都来所探访,面对他们的困惑,我们给予充分理解,帮助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共同制定帮教计划,为小新构筑稳定的亲情支持系统。”高俊说,爱玩、好动是青少年的天性,为了增强小新的自信,未戒所动员他参加“少年醒狮”舞狮队,通过舞狮康复训练。

    如今,小新不但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表达意愿增强,而且身体得到有效恢复,体重增加了近20斤,重新成为吸毒前那个敦敦实实的小伙子。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 吕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