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戒毒背后的故事:教育感化铺就希望之路

2018年06月14日 08:54:16 来源: 法制日报——法制网

    编者按

    一日吸毒,终身戒毒,毒品已成为世界公害。长期滥用海洛因对人体、心理、行为造成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脱毒后仍长期存在,成为海洛因依赖者难以适应社会及复吸的重要原因。

    戒毒人员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对过往经历追悔莫及,也对改过自新充满期待。近日,《法制日报》记者探访了安徽三家强制隔离戒毒所,近距离了解戒毒者,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看点:

    ◆“父亲去世了,他没能看到我戒掉毒瘾,带着遗憾走了”

    ◆女主持人因为吸毒,她从梦想的云端跌落到现实的深渊。

    ◆“虽然我吸毒,但父母从没抛弃我,每个月都来所探访”

    14年不断与毒魔抗争

    图为小涛为同戒人员讲述自己的戒毒经历。 法制网记者 王建军 摄

    小涛家住重庆,今年28岁。2004年,只有十几岁的花季少年沾上毒品。14年来,小涛断断续续被强制隔离戒毒几次,自戒无数次,依然没有摆脱毒魔的控制。

    “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就这样流失,我失去了所有亲人和朋友。第一次吸食毒品海洛因时,我和很多吸食者一样,认为就一次不会上瘾,现在我深深地知道错了。毒品,不但可以摧毁人的身体、意志,还可以控制人的灵魂。”小涛说,自己成为毒品的俘虏,从烫吸发展到注射。

    “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2012年,父亲去世了,他没能看到我戒掉毒瘾,带着遗憾走了。”回忆起父亲弥留之际的劝导,小涛流下悔恨的泪水,他发誓一定要将毒瘾戒掉,可没过多久就复吸了。

    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小涛住在宾馆不吃不喝,大量注射毒品导致昏迷,被服务员发现后送到医院才捡回一条命。

    一旦吸毒成瘾,人体机能将受到严重的、甚至难以救治的损害。毒品不仅侵蚀人的身体,也会逐渐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

    一次又一次承诺,一次又一次复吸……失望的家人将他送进戒毒所。两年过得很快,2014年,小涛走出戒毒所。原以为自己真正戒除了毒瘾,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然而当他再次面对毒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多么软弱。小涛再次复吸了。

    “我是多么的恨自己,更看不起自己,世界上怎么会有毒品这么可怕的东西,它夺走了我的一切。”当冰冷的手铐扣住双手的一刹那,小涛的心里竟然有了一丝心安。2017年4月,小涛被公安机关送到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强制戒毒。

    刚入所时,小涛带着强烈的消极抵触情绪,戒毒所领导多次找他谈心,还特意请来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帮他走出毒品的阴霾。

    “对于人生没有理想与追求的我,认为一切都是徒劳的。但是,民警们没有放弃,在生活上处处给我关心,在心灵上时时给我安慰,使我的心渐渐暖了起来。”小涛说,今年春节他特别思念母亲,可几年前母子俩已经失去联系。知道这个情况后,戒毒所几经周转,找到小涛家乡的居委会,当电话中传来母亲声音的那一刻,小涛泣不成声。

    小涛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故事,他说要感谢身边所有关心和爱护他的民警,坚持不懈的教育和感化给了他力量,让他找回失去的亲情,也让他看到人生的希望。

    穿上藏青蓝才明白职业意义

    □民警视角

    对于很多不了解的人来说,戒毒所似乎就是阴冷、灰暗的代名词。其实只有穿上这身藏青蓝,身处其中,你才能明白这份职业的价值和意义。

    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王晓雅刚来戒毒所时,对这份职业产生过质疑,她曾经怀揣疑惑问前辈同事:为什么毒品形势愈发严峻?为什么会有戒毒人员屡次复吸?为什么科学技术那么发达,戒断率却依然不尽如人意?戒毒民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

    “一名戒毒人员戒期两年,滨湖戒毒所有500余名戒毒人员,安徽省有近4000人,全国有35万人,这意味着,两年里,毒品交易市场上少了35万消费人群。”王晓雅说,只要这35万人中有一个人能摆脱毒瘾的折磨,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戒毒民警用法律法规告诫戒毒人员明理知耻,用点滴关爱温暖戒毒人员尘封的心,用科学手段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在如梭的岁月中陪伴他们走出人生阴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获全胜、决不收兵。20年来,滨湖戒毒所干警们用汗水和青春实现了场所的底线安全,用拼搏与创新践行了新时代的治本安全,用忠诚、干净、担当凝聚起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在王晓雅看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吕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