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推出戒毒新模式 测试全部合格才能回归社会

2019年04月12日 09:11:13 来源: 重庆晚报

  作者:彭光瑞

戒毒人员在上课

  戒毒人员开展VR治疗

指导戒毒人员开展康复训练

  对戒毒人员开展巡诊治疗

熬制中药“调中益气汤”

矫治楼

戒毒人员开展脑波灯测试

康复区环境优美

  “成绩不错,恭喜你通过了!”从身着制服的民警口中听到“升学”的好消息,魁梧的北方大汉王健(化名)笑得像个孩子,手舞足蹈地开心了半天。作为“后进生”,这一天的到来,他比很多人晚了几个月。

  王健通过的,并不是学校的文化考试,而是重庆市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西山坪所)的分期流转测试。去年,作为试点单位,西山坪所开始推行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戒毒人员管理被更科学、系统地分为四期,通过考试和评估,逐一流转直至回归社会。

  王健便是该模式下第一批学员之一。4月6日,他通过了康复巩固期的多项测试,进入最后的回归指导区,距重新回到社会,只差最后一步。这一天,他很开心,一面收拾自己的物品准备换区,一边转头跟民警调侃:“就像读书升学,要毕业了!”

  升学

  去年6·26国际禁毒日,西山坪所礼堂里,由6名戒毒人员参演的“太极扇子舞”表演即将上演。台下,民警王洋暗暗捏了一把汗,台上领舞的,正是王健。这个身高1.8米的北方大汉,是这儿出了名的刺头。

  王健幼时父母离异,2004年开始吸食冰毒,2013年因聚众斗殴被判刑两年,2014~2016年曾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2017年,王健来重庆打工,又因吸毒被送到这里再次强戒。

  长期的强戒生活,并未改变他的人生态度,反而让他更加好勇斗狠。刚来不久,便殴打同队戒毒人员李某,还长期散布消极言论,撺掇其他戒毒人员闹事,甚至对戒毒民警撂狠话,不服从管教。

  去年5月,西山坪所开始推行全国统一戒毒模式,科学划分了“生理脱毒”“教育适应”“康复巩固”和“回归指导”四个完全分离的区域,戒毒人员必须经历4个阶段(4期)的学习和矫治,并在前一个区域达标之后,方能流转进入下一个区域。而“刺头”王健,则因表现不佳,通过了生理脱毒期后,便一直在教育适应区留级。

  教育矫治中心主任李珈说,每一个流转期,中心都会有专门的教育课程,例如在教育适应期,戒毒人员要接受不少于1个月的入所适应性教育,并开展认知教育、建立教育矫治档案。教育的课程,都由持有教师资格证和心理咨询证的专业民警进行。

  而对王健这样“油盐不进”的刺头,他们还有定制方案。教育矫治中心和王健所在大队负责人多番考虑后决定,让王健的老乡、民警王洋当他的专属导师。

  王洋并没有对王健进行说教,而是以朋友的身份进入了王健的生活,不提及他任何不光彩的历史,多是和他聊家乡的风景、家乡的小吃等。也许是乡音的魔力,一来二去,王洋竟真的打开了王健的心防。

  在王洋的帮助和鼓励下,王健终于通过了教育适应区的考核,进入到康复巩固区。在这里,他需要接受的是更全面的教育矫治、戒毒医疗和康复训练,还需要参加习艺劳动。不仅如此,所里还给王健定制了专属的学习计划。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文化程度低,王健很快便对学习感到厌烦。他故意拖延上厕所时间、增加上厕所的次数,用打报告要求看病等方法躲避学习。王洋和民警们又给他开了小灶,大队的值班领导每天都要专门检查王健的作业,并要求他每天交300字的学习心得。

  被动的学习灌输,并不是治本的方法。王洋想起,王健在闲聊时曾说过:他好动,喜欢音乐、喜欢跳舞,渴望得到关注,渴望能“站在舞台中央,成为最耀眼的人”。那么,为何不投其所好呢?

  于是,经请示,王洋决定推荐王健和另5名戒毒人员搞一个“组合”,在6·26国际禁毒日上台表演节目,让他圆梦舞台。

  “我一定好好练!”听到这个消息,王健十分兴奋,愉快地接下了任务,拼尽全力练习舞蹈动作。凭着出色的身体素质和太极动作,王健很快被指定为领舞。表演当天,由于担心没有什么表演经验的王健在舞台上露怯,王洋十分紧张,但演出却很成功,还获得了西山坪所展演的二等奖。

  演出结束后,王健所在大队将其推荐到所里的“起点艺术团”担任编外演出人员。从此,王健由“刺头”变成了文艺积极分子,在矫治学习上也改头换面。今年4月,他顺利通过康复巩固期测试,进入回归指导区。不久后,他就可以重新回到社会。

  民警王洋说:“原本王健的表现,是进不了艺术团的,但如果可以挽救一个学员,我们乐意开这样的先例。”

  教育

  “妈妈,对不起,儿子不孝,没能报答你的养育之恩!”心理矫治中心诊疗室的躺椅上,陈明(化名)双眼紧闭。

  “孩子,你一定要戒断毒品,以后常来看我,好吗?”对面,心理矫治中心主任邓炜正用母亲的口吻,轻轻地回答。说罢,陈明已泪流满面,不住地答应“母亲”的要求。

  这样奇怪的场景是在干什么?原来,这是一次催眠状态下的意象对话。

  陈明今年47岁,不久前,从前来探访的哥哥口中得知母亲突发疾病去世的消息。陈明自小与母亲感情深厚,即使因吸毒被强戒,母亲也从未放弃过他。母亲去世前,虽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但仍定期前来探访,鼓励陈明戒断毒瘾,重新做人。

  母亲的去世,对陈明打击很大,他自责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无法从悲痛中释怀,连续很长时间情绪激动,数日无法入眠,也吃不下饭。

  “他这样的情况,必须进行心理干预。”邓炜说,推行统一戒毒模式以来,西山坪所成立了戒毒医疗、教育矫治、心理矫治、康复训练、诊断评估五大中心,除了在身体、意识上对戒毒人员进行矫治,还密切关注学员的心理状态。

  例如,部分戒毒人员遭遇离婚、亲人重病甚至死亡等重大家庭变故后,会诱发急性心理危机,若不及时干预,极可能打击他们成功戒毒的信心、影响戒治效果。陈明便是其中较典型的例子。在对陈明进行了心理状况评估后,邓炜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心理干预。

  第一次见面,邓炜先引导陈明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让其放声大哭,使内心的痛苦情绪充分释放;第二次心理干预时,邓炜使用会谈和认知领悟疗法,引导陈明接受事实,处理自责;第三次干预,邓炜运用催眠和意象对话的方式,引导陈明与逝者告别,并鼓励他开始新的生活。于是,便有了本段开头的一幕。

  “他需要的是谅解和鼓励。”邓炜说,作为老戒毒民警,他深知吸毒人员戒断身体的毒瘾容易,但戒断心理上的毒瘾却很难。要想真正帮助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不仅要让他们戒断身体上对毒品的依赖,更要在意识上和心理上真正改变他们对毒品的态度。心理矫治,在戒毒过程中就好比是“素质教育”。

  怎样改变戒毒人员的心瘾?

  “我们利用VR技术,配备了一系列的干预模式。”在心理矫治中心,邓炜给我们演示了他们和一家VR科技公司共同研发的戒毒人员心理干预设备:戴上VR头盔,设备会引导佩戴者放松,然后出现毒品或吸毒场景,并通过检测心率、脑电波等方式,检测吸毒者对毒品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设备还可通过将毒品与人类厌恶的场景相结合的方式,让吸毒者产生条件反射,增强对毒品的厌恶程度。

  除了VR,心理矫治中心还有一套“脑波游戏”系统,长期吸食毒品的人员通常精神涣散,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在这里,通过佩戴的脑电波检测设备,可实时检测戒毒人员的专注程度,训练他们的专注力,例如在见到虚拟毒品的状态下,要求戒毒人员快速反应,完成规定的游戏任务。

  体考

  “肺活量3500,你还要加油哟!”

  “握力45公斤,还不错”

  ……

  4月3日,西山坪所运动检测室里热闹非常,当天,又一批戒毒人员将接受体能测试。测试的分数,将纳入他们升学的总评成绩,分值约占25%。

  “吸毒人员身体差,没有适量的锻炼来恢复体能,他们难以回归正常的生活。”康复训练中心副主任黄雪梅说,在这里,戒毒人员将进行三次体能测试,第一次是在入所时,第二次是康复训练阶段,第三次则是回归社会前。

  通常,入所测试的成绩会惨不忍睹,合格率不到35%。入所后,戒毒人员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做半个小时的工间操,还有1小时的康复训练,每周更有半天的集中训练。一年后,戒毒人员再次进行体能测试时,合格率将达75%~80%左右。而在回归社会之前,体能测试的通过率通常可达90%,而无法达标的10%,往往是由于吃得好、长得太胖所致。

  “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对戒毒有很大帮助。”黄雪梅说,2017年,《戒断药物依赖人群的健康教育模式及体育运动干预机制研究》已成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2018年9月20日,西山坪所联合上海体育学院和西南大学,成立了重庆市运动戒毒研究中心。西南大学专家团队已在所里开展摸底调研,对吸毒人员进行了最大摄氧量测试、哈佛台阶测试、高抬腿测试等系列测试。未来,运动将更多地介入到戒毒测评当中。

  “除了用运动提升戒毒人员的身体素质,我们还有中药戒毒处方。”戒毒医疗中心主任伍刚介绍,西山坪所在与重庆市中医院专家合作开展“戒毒综合治疗与康复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的基础上,研制出适合戒毒学员的戒毒治疗中药协定方——调中益气汤。

  伍刚说,中医对吸毒人员的身体状况有一套完全不同于西医的解释,通过“扶正祛邪、滋阴助阳、补益脏腑、调畅气血”,可有效治疗因吸食毒品引起的稽延性症状,改善机能、增强体质,帮助戒毒人员恢复机体组织功能、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吸。目前,所里正在用药的80名学员,已是筛选出的第二批参加治疗的人员,服用后效果良好。

  除了中药,戒毒医疗中心还在中国针灸学会耳穴专委会常委、重庆市耳穴专委会主任委员朱丹的指导下,在戒毒人员中推广耳穴疗法,通过耳穴治疗达到通经活络、调节气血的目的,以治疗稽延性症状。

  教育矫治中心主任李珈说,戒毒矫治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戒毒人员重新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才算帮他们真正的升学、毕业。而这,并不是在所内就能全部完成的任务。建立与禁毒部门、社区戒毒康复部门、社会组织的对接平台,实现出所人员后续照管的有效衔接,定期掌握出所人员的信息,协助他们重新回到社会……“这是我们做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责任编辑: 马家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