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毒品吞噬的青春

2016年06月27日 08:33:20 来源: 新华社

    缺位之痛:悲剧幕后的家庭责任

    与青少年吸毒者聊起家庭,从他们的言语和肢体语言中,流露出更多的是一种麻木感,却鲜见正常家庭的孩子应该有的幸福感。

    说起父母,21岁的平潭女孩颜珊先是苦笑,之后是一段数秒钟的沉默。在她糟糕的童年记忆里,对峙、争吵甚至谩骂是父母关系的主线。缺少关爱和管教的颜珊,慢慢疏离了家庭,初二就辍学到一家美容院工作。

    17岁那年,因为父亲生意失败,父母离婚,母亲随后远走美国。第二年,颜珊就尝了第一口毒品,从此之后,只要情绪不佳、心情苦闷,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吸毒,以致无法自拔。

    福州市戒毒所所长缪柏斌说,在吸毒青少年中,来自单亲、离异、留守家庭的孩子占很大比例。家庭教育的缺失,极易导致孩子分辨是非能力和自控意识欠缺,成为青少年吸毒的触发因素。

    17岁的吸毒者小杰(化名),随父母一同从云南来到福州长乐务工。在这个已为人父的少年眼里,父母踹他几脚、打他几个耳光是家常便饭,根本算不上体罚。在得知小杰被长乐松下边防派出所拘留后,父亲的反应还是狠狠地抽了他几个耳光。

    颜珊和小杰都说,吸毒的主要原因是自我放纵,并不怪父母。但试想一下,如果父母能多一些晓之以理的言传身教,少一些训斥和体罚,能多给孩子情感上的关爱,而不是只看重物质上的满足,颜珊、小杰这样的案例或许会减少许多。

    漩涡之困:朋友圈围堵下的欲罢不能

    在青少年吸毒者的词典里,“朋友”是一个高频词汇,更是一个重点词汇。

    第一次吸毒是在朋友怂恿下,日常吸食的毒品是从朋友那里来,吸毒的时候要跟朋友在一起。即使想主动戒毒了,也会在朋友圈的围堵之下欲罢不能。

    王柯第一次接触毒品,就是在朋友“吸毒可以减肥”的诱惑下跨越了雷池,随后又在“滚雪球”一样的拉拉扯扯之下,吸毒朋友圈一度扩大到了近三十人。

    21岁的福州小伙李天仁,也在朋友怂恿下开始吸食毒品,随后他脱离朋友圈只身去往贵州,在两年的时间里都没有碰过毒品。但回福州找到“组织”之后,他很快又旧疾复发。

    福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新滋生的吸毒人员中,95%以上都是吸食价格便宜、获得容易的新型毒品,而新型毒品消费体现出的群体性特征,又与青少年的心理特性十分契合。

    低龄辍学少年、留守少年、外来务工子女、娱乐场所工作人员,是这个朋友圈里的主要群体。朋友圈一经形成,在集体无意识状态下,会不断强化毒品刺激和吸毒行为,个人很难脱离。

    要真正远离毒品,必须切断与朋友圈的一切关系。王柯打算以后回河南老家找一份工作,李天仁也计划到重庆或贵州发展。而对于上述群体,家庭、学校、政府等各方面力量也应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防止他们再入歧途。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吕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