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自强社会服务社禁毒社工——托起戒毒人员的希望

2015年08月12日 09:11:26 来源: 昆山日报

    张振宇

    “你要结婚了?恭喜恭喜!”8月7日上午,在中山支路上的昆山市自强社会服务社的办公室里,接到曾经服务对象电话的干事长沈雍瞬间眼眶湿润。这位服务对象,父母离异,不幸染上毒瘾,一度堕入生活的深渊。正是因为社工的不懈努力,她和毒品彻底告别,重新找到工作,也收获了爱情。

    昆山市自强社会服务社成立于2009年3月,为全省首家专职从事药物滥用人员帮扶救助的专业社工机构。服务社下设六大片区21个工作站,有75名专职禁毒社会工作者。秉持“关爱、乐助、自强”的服务理念,社工为昆山籍药物滥用人员提供多元的社会化服务,从而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

    因人制宜驱散心魔

    7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亭林街道禁毒社会工作站,工作站站长、自强社会服务社社工赵刚正在和服务对象通电话。

    赵刚是我市最早的一批禁毒社工。2009年,他应聘禁毒社工时,一位民警就给他打预防针:“吸毒人员不容易打交道,要当心!”不过,几年下来,赵刚摸索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因人制宜、推心置腹地和服务对象交流,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赵刚说。

    服务对象李某曾因吸毒被处以15天行政拘留,后续裁决为社区戒毒。赵刚与李某定期见面访谈,进行尿液检测。当李某觉得自己不被社会接纳时,赵刚更是经常宽慰她。为了避免她重入以前的“朋友圈”,赵刚经常叮嘱她不要主动接触以前的毒友。赵刚还协助李某制订了找工作的方案,最终,李某找到一份家政工作,从此自力更生。“她找到了工作,戒除了毒瘾,和以前的一些朋友不来往了,和父母亲的关系也有所缓和。” 赵刚认为,正是通过不断地谈心、交心,最终在她情绪最低落的时候驱散了她的心魔,也赢得了她的信任。

    化解矛盾感受温暖

    “很多人吸毒之后,逐渐地就不被家庭成员接纳了。” 沈雍告诉记者,他曾无数次深夜被电话惊醒,都是服务对象和家人闹得不可开交,寻求他的帮助。沈雍分析,服务对象一般有四类共性情况:出生于单亲家庭,父母采取棍棒教育或者过度溺爱,父母对于子女不理解、不接纳,缺乏工作技能。

    39岁的马英(化名)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10年前,她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和劳动教养委员会先后处以强制戒毒3个月、劳动教养2年,其间还因复吸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1次。作为社会帮教对象,她由社区帮教服务3年。因为婚姻的波折、父母的去世、家人的不接纳,马英对前途非常悲观。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服务社开发区工作站社工于永成多方辗转走访她的家人、所在社区及社区居民,改变他们的歧视性认识。

    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服务社推出了“药物滥用者家属互助计划”项目,针对服务对象不被家人接纳的情况,通过开展家庭互助辅导教育培训班、家庭互助辅导小组、经验交流、专题活动、提前介入等,促进家庭成员内部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让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的坚冰渐渐消融。

    在社工的努力下,马英的嫂子慢慢改变了态度,同意她回娘家小住,前夫公婆也不再纠结马英的过去,默认她可以继续居住,社区为她办理了农保及医保,并积极为她申报廉租房。

    授人以渔解决就业

    “张某从强制戒毒所出来,到我办公室报到就拍桌子:‘要我接受帮教,先给我办低保!’” 社工王俊超告诉记者。沈雍表示,服务对象中确实有相当比例的人劳动意愿并不强,而是更多地指望办低保。

    积极为服务对象寻找适合个人的生活出路,认真解决安置就业是社会帮教系统工程中必须真正落实的一项工作。自强服务社针对服务对象的特点,通过以“药物滥用人员再社会化功能重建计划”为主题的活动,为广大出所人员和无业吸毒人员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服务,调动他们的戒毒积极性,从意志上克服对毒品产生强烈的心理和生理依赖,掌握基础就业技能,从而实现成功就业,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我们去年开设了电焊工培训班,如今两名服务对象已经学到基本技能,准备去考证了。” 沈雍兴奋地说。在自强社会服务社城区工作站社工赵刚也曾经帮助过两名服务对象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责任编辑: 吕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