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救助管理站:孩子温馨的港湾

2015年06月15日 09:31:38 来源: 中国禁毒网

    美丽的西昌,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幅员面积2655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人,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近年来,受国际毒潮持续泛滥和国内多种因素影响,西昌毒情压力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吸贩毒的重灾区,尤其是部分孕产妇、哺乳期妇女携带未成年人进行吸贩毒的现象日益增多。面对禁毒工作新形势,西昌市整合公安、民政资源,依托救助站对父母因吸贩毒被打击处理后失依的困境儿童进行临时救助,为救助管理工作带来了一道温馨的色彩。

    无缝做对接 接收一个救助一个

    从2005年开始,西昌市救助管理站就按照市政法委“关于携带婴幼儿吸贩毒人员母婴分离后,公安部门送一个,民政部门接收一个”的要求,对特殊失依儿童进行救助管理,成为西昌市打击毒品犯罪的兜底保障部门。仅2014年就接收因亲人吸贩毒失依的未成年人68名,年龄在8个月至13岁之间。

    因为毒品,这些孩子失去了温暖的家;因为毒品,这些孩子成为了掩护犯罪的工具;因为毒品,这些孩子身染重病。虽然涉毒的亲人抛弃了他们,毁了他们本该快乐无忧的童年,但政府、社会没有抛弃他们。2013年,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西昌市救助站告别了低矮的小屋,搬进功能齐全、宽敞明亮的救助大楼,孩子们迎来了政府为他们精心构筑的温暖新家。

    积极转定位 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失去了家庭,如何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如何对他们加强关爱?如何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些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用心思考,对自身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从原来的管理者转变成了服务者。站内救助的未成年人,大部分因身边亲人吸贩毒而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有的因为毒品毁掉了他们的生活,不愿意接受戒毒后的亲人;有的因为父母贩毒,错误地认为贩毒只是一种赚钱方式,对毒品的违害没有应有的戒备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他们采取了特殊的辅导、照顾和管理。在保障他们衣食住行的同时,通过多种积极健康方式重树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比如通过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让他们切实认清毒品危害;开展亲情救助,帮助他们解除心灵桎梏,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帮助孩子们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设立心理辅导室,对他们进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矫正;让站内的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他们的关爱,为孩子回归社会大家庭打基础。

    不放弃、不抛弃 快乐成长的“民生”

    艾滋病!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幽灵,往往与毒品形影相随,我们痛恨它、惧怕它,但在与毒品作斗争的时候又必须要直面它。2010年7月,西昌市公安局将一名因父母吸毒死亡后被亲人遗弃,年龄约3岁的男童送到救助站,工作人员给他取了一个名字——“民生”。当时,小‘民生’浑身长满小疹子,皮肤黢黑无光,开始溃烂,流出黄色液体,经送医检查,被确诊为艾滋病毒患者。当结果出来时,很多人不解地问我们:“这孩子的亲人都不敢要他了,你们也别拿自己的身体当赌注。为了一个父母吸毒死亡后留下的孤儿,万一赔上自己的健康,值得吗?”看到孩子瘦骨嶙峋的身体,闪躲中又带着期待的眼神,我们的心更加坚定: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是开展救助工作必须秉持的原则,艾滋病谁都害怕,但如果我们都不管的话,那小“民生”怎么办?他也许不会拥有淡泊宁静的老年时期、成熟稳健的中年时期,甚至可能不会有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他一出生就遍地荆棘,但我们必须尽力让他拥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让他在遍地荆棘中找到盛开的鲜花,在他很可能极为短暂的一生中品偿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为此,我们专门为民生制定了一套特别的救助方案,定期带他到医院检查、治疗,安排专人对他进行护理——喂药、洗澡、清除身上的脓疮。记得“民生”刚到救助站时,已有并发症出现,他的双耳中流着恶臭的脓液,因为当时他既敏感又脆弱,为了尽快亲近他,让他感受到站内的叔叔、阿姨从不因为他生病了而歧视他、疏远他,工作人员每天坚持不带口罩、不带手套,忍着恶臭用双氧水为他一点点清理脓液,上药治疗。5年来,他身上两种并发症治愈后再也没有复发过,小“民生”在救助站快乐地成长。

    爱心化甘霖 重筑孩子温馨的家

    2014年1月6日,派出所将一名被亲人遗弃在市区的13岁彝族小男孩护送到救助站。经询问,小男孩因父母吸毒后相继离家出走,扔下他和姐姐、妹妹与叔叔一家共同生活。在接受救助期间,小男孩曾两次突发疾病送医院住院治疗,在医生和救助站叔叔阿姨的精心护理下,他恢复了健康,还与站内职工的子女成为了好朋友。虽然他把叔叔阿姨当自己的亲人,把救助站当自己的“家”,但还是牵挂家中的小妹妹,想回家照顾她。我们被他的质朴和亲情感动了,和他一起走小道、过密林、爬山坡、趟河沟,终于找到了大山深处叔叔的家,让他回到了妹妹身边。两周后,一个大雨滂沱的晚上,救助站杨站长的手机突然响起,一个陌生人在电话中称,发现两个小孩在高速路上行走,经询问,男孩提供了这个手机号码,紧接着,电话中传来了小男孩的声音:“杨叔叔,我今天早晨带妹妹离开叔叔家了,我们要到救助站来。已经走了一天了,雨好大啊!可以收留我们吗?”杨站长赶紧安抚他,并迅速与辖区派出所取得联系。晚上11点,值班人员终于在大厅中等到了由派出所干警护送过来的兄妹两人。看到两兄妹浑身湿透,一身的泥,大家都流泪了。妹妹因长期无人照管,头发打结,脖子、手腕有很多污垢,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叔叔、阿姨们赶紧给他们洗头、洗澡,换上干净合身的衣服,端来提前准备好的热汤热饭。经询问,小男孩告诉工作人员,回家时被亲人责骂、殴打,不让吃饱饭,于是想到带着妹妹投奔救助站这个“家”,杨站长的电话是送他回家前他偷偷记下的。

    按相关规定,救助管理站是一个临时性的救助机构,救助必须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且一般不超过十天。但这些因为毒品的原因被亲人虐待和遗弃的孩子成为我们的特例,看着他们在救助站内一天天快乐、健康地成长,我们感到很欣慰。他们常常说“这里就是我们快乐的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中秋、春节,站领导不仅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时间陪他们一起过节、一起吃团年饭,还抽时间带他们到戒毒所、康复中心探望戒毒的亲人。当10岁的小红(化名)和她亲爱的杨叔叔、谈阿姨一起探望自己的爸爸时,小红抚摸着爸爸的脸关切地说道:“爸爸,您长胖了!”正在摆脱毒瘾、面色红润的姜伟(化名)顿时泪流满面,看到原本腊黄枯瘦的女儿在救助管理站健康快乐地成长,想到女儿在自己身边时所受的委屈,深深的愧疚感坚定了他尽快戒掉毒瘾、脱胎换骨做个好父亲的决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转化成了浓浓的正能量,给受助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让这些被毒品摧毁的家庭获得了新生。看到这些孩子和正常家庭的小朋友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工作人员脸上都扬溢着幸福的笑容,所有的苦和累都化作丝丝甘甜。(供稿:谈月)

责任编辑: 柴小庆